断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太空一日 [复制链接]

1#
往期精彩回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微课视频

知识点第2课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微课视频

知识点第3课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微课视频

知识点第4课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微课视频

知识点写作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课堂视频

知识点第二单元第5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河颂》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6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老山界》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7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8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9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木兰诗》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写作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习抒情》课堂视频

知识点综合性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课堂视频第三单元第10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11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老王》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12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台阶》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13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卖油翁》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写作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抓住细节》课堂视频

知识点名著导读七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图文解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四单元第14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15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驿路梨花》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16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17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写作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综合性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微课视频第五单元第18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紫藤萝瀑布》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19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一棵小桃树》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20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外国诗二首》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第21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朗读

微课视频

图文讲解写作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课堂视频

知识点

习作指导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音频朗读

微课视频

知识讲解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听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文视频

微课视频:

图文解读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杨利伟,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著有《天地九重》一书。二、故事背景《天地九重》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亲笔写作出版的书,由20万字和幅珍贵图片组成。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在书中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他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杨利伟在书中告诉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三、理解词义1.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2.俯瞰:从高处往下看。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4.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5.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6.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17):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火箭产生共振时,“我”经受的痛苦。第二部分(18—29):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第三部分(30—39):叙述“我”在太空中遇到的困难及神秘的敲击声。第四部分(40—67):叙述“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五、问题归纳1.品析“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作为中国首飞的航天员的“我”当时的紧张状态。3.第12自然段从叙述顺序上看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插叙。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人员改进火箭技术工艺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4.简要概括“我”在载人飞船上看到的情景。本题运用信息提炼法。(1)看到地球呈一段弧状。(2)看到地球各大洲和各国的方位。(3)特别仔细地分辨了中国各个省的方位。(4)俯瞰了首都北京。(5)看到了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5.作者特别交代在飞船中特意俯瞰首都北京的细节,说明了什么?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表明了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6.“也许”“可能”等词能否删除,为什么?不能删除,“也许”“可能”表示猜测,表明“我”把在太空中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认为是灰尘和高空不纯净的判断只是一种猜测,体现了作者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7.“本末倒置”的错觉指什么?这种错觉会产生什么后果?“本末倒置”的错觉指朝上坐时会感觉脑袋冲下的倒悬错觉。8.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在太空听到的“敲击声”是神秘的?因为这个敲击声没有规律,不知从何处传来,也很难描述出它准确的声音,所以作者说这个敲击声是神秘的。9.第51段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我”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时的心理状况。10.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将飞船停住的时间详细地写出来?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同时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六、课文主题作者通过对自己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述,体现了中国航天工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抒发了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教案

23、太空一日

杨利伟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并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在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和技术专家的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也因此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课文写他自己在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既惊险又真切动人。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重要信息,又能感知作者怎样的精神情操呢?

探究生趣

第一步,浏览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划出重要信息,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用波浪线标出表现作者科学精神的语句。

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二、指导学生根据小标题梳理重要信息:

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文中的重要信息,然后抽代表交流梳理成果: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感受作者的探险精神与科学精神。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探究

1、“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突出了火箭发射时温度极高,为下文写作者的紧张作铺垫。

2、“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夸张。突出地表现了杨利伟的高度紧张。

3、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紧张——放松——非常痛苦——难以承受——解脱痛苦——轻松和舒服——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4、“意外出现了”,“意外”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意外”指: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读杨利伟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表达作用:引起下文,吸引读者注意。

5、“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由于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杨利伟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眼也不眨,大家都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探究:

1、“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作者为什么期望着下一次?

明确:作者热爱祖国,期望下一次能将祖国看得更清楚一些。

2、“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心情:希望看到长城但没有看到的遗憾心情。

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探究:

1、“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从结构来说总领下文内容,从内容来说,表达了首飞的航天员会遇到许多没有预料到的危险。

2、“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在本部分哪些地方表达了杨利伟的严谨?

明确:靠意志力克服“本末倒置”的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给“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的航天员讲会产生怎样的错觉和怎样克服这种错觉。

对于神秘的敲击声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阅读课文第四部分,然后探究:

1、“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

明确:误认为舷窗的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

2、“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这段过程”指的是什么?

明确: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3、“外面来人了”,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以之结尾,嘎然而止,令人回味;写出了“神五”飞天取得成功,写出了作者放松的心情。

五、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明确:作者通过叙述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表现了可贵的探险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模仿《太空一日》的写法,写一篇表现自己探险经历的文章,要求脉络思楚,语言简明。

三、总结固趣

本文写作者作为我国第一个航天员乘神五到太空遨游一日的观察与体验。

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再辅以小标题的方式使全文思路清晰而各有侧重,于平实的记叙中既让我们了解太空一日为人所不知的细节,也让我们有惊心动魄之处,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写飞船起飞的过程及作者的感受,小标题就吸引眼球,“意外出现了”,不仅让“作者几乎难以承受”,让“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也让读者为之揪心。

“我看到了什么”,既写见到了什么,也写没有见到了长城,表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神秘的敲击声”写出了船行过程中的未解之谜。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写出回归过程的惊险。

作者的叙述虽然平实,但写出了鲜为人知的内容,又写出了自己细致的观察、真切的体验,据有很强的可读性。

四、布置作业:

1、预习《带上她的眼睛》,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有关太空探索的文章。

同步练习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炽热(chì)
   紧bēng(绷)
  负荷(hè)五脏六fǔ(腑)舷(xián)窗

轮廓(kuò)俯瞰(kàn)红晕(yùn)叮zhǔ(嘱)确凿(záo)

稠密(chóu)遨游(áo)严谨(jǐn)拽(zhuài)无虞(yú)

屏息凝神(bǐng)

2.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成语。

(1)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如同一次重生。

(2)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3)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的错觉。

(4)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B.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C.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D.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些国家。

(解析:A项中“神舟五号”应用单引号标注:‘神舟五号’。)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

A.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大火和消防隐患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B.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C.春天的江城是个旅游的好季节。

D.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刚刚遭受沙尘暴袭击的西北地区空气清新了许多。

(解析:A项搭配不当,“消防隐患”只能“消除”,不能“控制”;B项用词不当,将“一倍”改为“一半”;C项语序不当,可将“春天的江城”改为“江城的春天”。)

5.(通辽中考)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

①看一个人的前途,首先要看他的思维广度,思维的广度决定着财富的多寡,同时又取决于思维的方式。②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前途。③思维方式是自己支配的。④所以,建立一种多元的思维方式,才能很好地化解问题,取得成功,从而拥有一个立体饱满的人生。⑤如果你总是停留在那种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单一思维方式里,那么你永远只能在成功的外围兜圈子。A.①③②⑤④
   B.③②①⑤④C.⑤①②③④D.①②⑤④③

6.在“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综合性学习中,班级将就“手机的使用”开展探究活动。请你根据这次活动,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确定一个探究主题,并根据探究主题阐明探究目的。

主题:示例:对初中生使用手机的看法

目的: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手机帮助学习(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请你根据你所确定的探究主题写出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三个问题。

①示例:大多数初中生使用手机是为了和同学、朋友聊QQ、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