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宝宝刚刚开始学说话,因为词汇量不多,发音也不是很准,所以断断续续的很难说出完整的话。孩子说话结巴让爸妈很担心,其实这个阶段宝宝说话结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爸妈要注意纠正孩子的方法。
很多家长们都会发现宝宝以前说话很利落的,但是忽然有一段时间说话不利落,磕磕绊绊,断断续续似乎很难表达自己,很多家长们非常的着急,害怕自己的宝宝是结巴。其实,很多宝宝有一段时间忽然变得说话磕磕绊绊或者不愿说话,这都是正常现象,尤其是2-3岁的宝宝居多。有的宝宝说话断断续续,家长们总是很担心,害怕宝宝是结巴。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们首先要了解宝宝为什么会这样,宝宝是真结巴还是说话不利索,如果家长们发现宝宝说话时出现连词多、长句停顿、肢体语言多这些情况,通常都不是真正的口吃哦!家长们要注意观察,才能对症下药纠正宝宝说话结巴的习惯哦!
说话磕磕巴巴宝宝很委屈
宝宝不是天生说话结巴,但为什么说话总是断断续续、不流畅呢?其实宝宝有想法表达不出来心里也是很着急委屈的,宝宝结巴很可能是因为以下这些原因哦!
1、语言跟不上思维:幼儿的言语发展要经历一个脑、嘴协调、学习表达的过程。2岁的孩子思维发展迅速,但是说话的技能却赶不上思维的速度,思维和语言发展的不对称性导致孩子在想要表达某种意思的时候,语言会跟不上思维。像这样阶段性的口吃,家长不要担心,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进步,这种口吃现象会减少,终致消失。
2、认知发展与词汇量矛盾:孩子在2-3岁的时候容易有口吃,是因为孩子的形象记忆的效果高于词语记忆的效果,也就是孩子认识的事物已经很多,但掌握的词汇较少,且不牢固。当他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下子又找不到适当的词汇,再加上发音器官尚未成熟,对某些发音会感到困难,而神经系统调节言语的机能又差,也就容易形成口吃。
3、心理原因:有些孩子在和陌生人交谈,或者在一些人多的重要场合上,情绪紧张、激动,以至于出现结巴现象,无法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孩子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所导致的心理因素。这些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语言障碍,会在紧张情绪得到缓解时而消失,父母不必急于纠正。
纠正宝宝说话不利索的误区
爸妈看到宝宝说话不清楚,或者表达断断续续,心里焦急得很呢!但是家长们不要太过刻意去纠正宝宝的说话哦,因为你的催促会让宝宝心理更有压力,纠正结巴孩子4大误区,家长快来看一下!
1
过于刻意的纠正问题:这里说的不是不去纠正宝宝说话不利索的问题,而是过于刻意的去纠正宝宝说话不利落,因为这样可能会让宝宝对说话变得反感,导致不愿意说话等。其实纠正孩子说话结巴,家长不必操之过急,家长的耐心是最重要的。家长在日常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慢慢说话的习惯,家长可以给孩子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在肌肉放松时练习发音,让其放慢说话速度,延长说话时间,并进行反复训练。
2
笑话宝宝:宝宝想要表达但又表达不出来,把小脸都憋红了,妈妈看着就觉得十分好笑。家长这样嘲笑孩子的说话方式,很容易让宝宝有自卑的心理,万一宝宝因为不想出糗而缄口不语,后果更是严重。因此,当宝宝说话出现结巴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嘲笑宝宝,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自由和信任的说话环境,让孩子多说话,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如果你发现孩子发音的时候过急过重,卡在那里表达不出来,家长可以帮助诱导孩子发音。
3
催促孩子说话:孩子说话总是断断续续,想要表达的东西说不出来,搞到家长心里很是焦急。因此会不自觉地催促孩子说快一点,有时候甚至会严厉批评、大声训斥孩子,家长这样急于纠正往往很容易会适得其反。建议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