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工作室趣事 [复制链接]

1#

霄汉(笔名),教授,*原人。高中大学时有散文、诗歌发表,后长期搁笔。热爱教育,培养弟子。爱好宽泛,但均不得要领。兼做律师,只为朋友帮忙而已。

工作室是分配给教授们做学问的,但学问不像大米口袋,解开绳子就哗哗哗倒出来,期间必有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学问往往是无趣的,有趣的才是工作室的亮点!

一、六个马扎

朋友同事大凡初到我的工作室,都会被室内的一排马扎吸引,觉得好奇和不解,似乎这与教授工作室的风格不协调。当听了我讲的故事,再来时,定会先取自己喜欢的马扎,对着大理石茶几坐下,我心领神会,煮水备茶,端出来几盏精心淘来的青花茶杯,先让朋友端详和用手盘着,再接着呈上茶汤,细细品来。

成功人士婉谢别人溢美之词的回答经常是“机遇好!”可是我分到工作室时真的是机遇好:上世纪末端时我到了教研室,在南楼一个十人共有的教研室苦坐了5年多,累的脱了一层皮,年晋升了教授,年就分到了教授工作室。这间办公室虽小却很精致,分到我之前是一位很细致的老师使用的,木地板,空调,防盗门,电话线网线大窗帘等俱到位。等到书架办公桌椅随同书香搬进来,名人书法上墙,一间优雅的工作室就诞生了。

于是我就在这里指导学生了。开始上课时,学生只有4人,两把椅子不够坐,借了2把。有同学带了笔记本电脑,架在腿上不稳当,我就把办公桌腾出来,老师和学生调个位置,继续上课。记得有一个学期,一位女同学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折叠小凳子,上课时趴在茶几上记录,休息时大家对这个凳子感兴趣起来,轮换着坐一坐,尝试一下做笔记的方便和快乐。再过一周上课时,奇异的现象出现了:工作室里摆着六把小凳子:布带子,木架子或者铁架子,不用时可以折叠放在墙角。这六把折叠小凳子又吸引来了几位旁听的同学,七八个人坐在室内听课,其乐融融。这折叠的小凳子就是马扎。

图片源自网络

百度百科说:“马扎也称马闸、交杌,交缠或交椅,其模样同我们今天见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仍有人将小凳子称为“杌子”或“小杌子”。而我们的马扎源自汉魏时期印度传入的‘胡床’。胡床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由棕绳联接,后世称为马扎。”马扎具有携带方便、节省空间、透气性极佳的特点,能贫能富,贫时用一般杂木,富时使用鸡翅檀木。《老残游记》第十五回说:“县官有马扎子,老残与人瑞仍坐长凳子上。”日本国战国时代,德川家康战时在马上,决策时坐在马扎上,运筹帷幄,他的大半个幕府江山与马扎分不开。

自从有了马扎,工作室里经常像一家老少过节聚会。学生一次来的多了,争先抢马扎坐。因为我时常坐在马扎上泡茶,又具茶杯于茶几上,围茶几近者,自然品茶方便;上课时坐着马扎,品茶记录两不误;每每休息时拿出个人收藏的茗杯,让大家鉴赏,学生双手托着青花茗杯,小心翼翼,瞪大眼睛看,有的若有所思,有的仍一脸茫然,弟子们专业学的不咋样,倒是增加了许多瓷器鉴赏方面的知识。

六个马扎子经过了近十年的岁月,它的所有者早已结婚生子,有的已经功成名就。后来的学生也一级一级的坐着它学习又走向工作岗位。前几年有老师要用别的椅子换取我的马扎,我婉言相拒。这六个马扎是我的一个念想,是我的弟子们留给师弟师妹的一个礼物,是我人生一段岁月里不可忘怀的一个一个故事......

二、“平安富贵”拓片

在陕西,许多人都见过一张红色纸制作的拓片,上半部提“平安富贵”四个楷体大字,下半部绘花瓶插满叶茂繁盛的牡丹,左边是“光绪十六年八月十六日”落款。上半部右侧题“慈禧皇太后御笔”,下半部右边侧题小行楷诗“一番好雨净尘沙,春色归来上苑花。此是沉香亭畔种,莫教移到野人家。”这就是坊间流传的所谓慈禧挟光绪西逃西安时留下的《平安富贵图》,并说石刻目前被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云云。

此拓片多有疑问:一是时间不符。光绪十六年是年,而八国联*攻占北京却是年即光绪二十六年。年7月20日,八国联*攻打北京城,7月21日慈禧与光绪帝出紫禁城西逃,至10月26日抵西安府,前后3月余。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10月6日,慈禧与光绪离开西安,期间近2年。以此推断,何谓慈禧西逃西安时所作?二是下半部右下侧题诗者落款名为“潘祖荫”。查百度人物:潘祖荫(~)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学士潘世恩之孙。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工部尚书潘大人已经于年仙逝,如何陪驾于慈禧西逃?经再查,西安碑林博物院藏有《平安富贵图》石刻,刻于清光绪十六年。但具体的蓝本已不得而知。目前看来,这幅《平安富贵》图有几种可能:一是此幅书画早在光绪十六年时已经做成,慈禧光绪西逃到西安(一说是慈禧等到了华阴西岳庙时给华阴县令所赠),为表彰当地官员的迎驾之功,特赐此幅墨宝;二是当地官员年考课卓异,被朝廷赐赠慈禧墨宝以资鼓励,官员遂命匠人将此幅图刻于石板之上,以彰其功。当然,也有人认为,全幅字画皆为工部尚书潘祖荫受慈禧之命代笔,用以赐给下属(此种情况也比较常见)。但无论如何,慈禧的《平安富贵》图肯定与陕西的官员有紧密关联。

这幅四尺整张拓片,红底色,白字画,布局合理,字体端庄,刚柔相济,此中略可悟出慈禧写作时的心境和透出的才气。幸运的是,郭兄从东府来,赠我了这一幅据说是早期的拓片。

郭兄赠我此拓片是有原因的。从今年2月中旬起,我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先是新冠疫情猖獗之时干咳不止,中西药结合服用均难奏效,后紧张到半夜盗汗,燥热难眠。怀疑身体有疾,四处看医。到了四月中旬,已经骨瘦如柴,减重29斤。心烦多悸,孤独无语。气短胸闷,换气困难,看了精神医生,皆以为有心理问题。遂有马兄姜兄阎兄郭兄刘兄张兄谢贤弟等陪伴锻炼排郁,终南山下蓝关古道野竹坪里去留多次,说说心里话悄声细语无微不至因势利导放松心情。郭兄的这一拓片画轴,开卷映照,紫气荡漾,平安富贵灼灼其上,其意不言自明。于是,我悬挂于书架之上,一日多次端详,或面对于红图之前,或背靠于红图之上。说来也怪,十多天过去,便能轻打哈欠,内气外传,胸口渐开,慢慢地有了好的端倪。几位仁兄皆以为此乃“祥瑞之器”。遂愈加重视,久靠其上,宁心静气,至七月底,心理不安情绪终解矣。

所以,病起于气,气凝则不展;病愈于气,气舒则开怀。一幅图,一句话,有时胜过百种草药,此乃精诚所至、心灵感应使然矣!

三、奇石:心爱才是礼物

陆游诗云:“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就开始迷上了奇石。先是借各种机会外出淘石,近处的秦岭山谷,远处的壶口瀑布,都留下了逡巡的脚步。但河川净是顽劣之石,可观赏的几乎没有。到了本世纪初,开始断断续续地在奇石出产地淘宝,银川、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沙漠、哈密等地都是出行目的地。再向后又报团捡石,背着帐篷,揣着干囊,带着起子麻袋等简陋设备,多次前往新疆准噶尔盆地、哈密巴里坤、阿拉善左旗老摊等捡石,收获颇丰。狂热时,与奇石共眠,枕头四周摆放的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脖子上挂的奇石链,手上带的奇石串,手里握着奇石把件。西安的奇石市场几乎每周光顾,熟客渐多,增长了不少知识。淘着奇石,享受着快乐。到了本世纪前十年,积攒下了主要以戈壁玛瑙为主导的北方奇石数十方。戈壁奇石,体型都不大,或玲珑剔透,或酷似动物,惟妙惟肖,或颜色各异,红中透白,*中带绿。色晕如霞光,点缀似繁星。由于其属于石英石,化学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硅,硬度高,能与玉石媲美,深受收藏者和女士的喜爱。

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戈壁奇石的魅力,工作室里便更换着摆放。同事同学来到工作室,上课品茗之余自然会把目光和话题放到奇石上面,便每次都有了我似专家般海阔天空地议论。

一日,多年不见的一位朋友光临寒室,他不怎么懂奇石,简单听了我的奇石收藏情况之后,他说了一番话,而就是这一番话,几乎打碎了苦苦支撑我近三十年的奇石收藏之梦!

这位朋友问:当代陕西的书画家作品你收藏了吗?我说收藏了十几个人的。他又说:清代近三百年,能弘扬于现在的有几个人呢?我答不出来,但据我所知也就十几个人而已。他又说:当代陕西近二十年流传于市场的名家作品有近半百,百年以后又有几个人呢?实际上他的问话已经不用我回答,答案已经出来了!

是啊,现在的一些人,以为古字画赝品过多,收藏了当代名人书画,总不至于假吧?于是名人字画大行其道;而个别靠包装上位的所谓书画家们,不潜心创作,滥竽充数。殊不知,一旦人去茶凉,留下的几乎就是废纸一张,有何收藏价值呢?我收藏的所谓奇石,尽管乃天地造化,虽与书画不同,但过了百年之后,儿女厌弃,亲友难以认同,送人被拒,如何成为千古藏品?假如真有一日,奇石被抛于河滩之上,岂不让西天之*无限悲凉么?

想通了,行动起来就很轻松。于是,在一个周内,将几十块心爱的奇石赠送出去!所有朋友来者有礼。心里坦然,只有内心喜爱的奇石,才是馈赠朋友的真正礼物啊?!

年12月21日作于工作室

如您喜欢霄汉的文章,请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