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m.39.net/pf/a_5777828.html加个书括号是因为,我想起这个题目的时候,还是年代初。我已经想不起来、也不知道那时候把“信息时代”想成了个啥,那时候距离我初次接触网络还有5-6年的时间。
1.上网实习课
经历了病*直接捣毁硬盘之后,我的连软盘都不插了,成了计算机孤岛,与网络世界背道而驰。
我是在年初次接触互联网,源自一门课程的实习。
那年我研究生第一学期选了一门公共选修课,《信息技术与传播媒体》。大课,大约有百十人,是个50来岁的女老师。
我上一次接触的女老师还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海洋学院教哲学的,大概是工农兵学员出身,肤色很健康,能想象出之前是铁姑娘队长或者妇女主任,当王阳明的名字从她嘴里出现时多少有一些滑稽,不由把我带回了十年前躲在屋里听老头老太太“评法批儒”的年代。我那时连着几晚去图书馆阅览室啃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那门课上站起来回来问题时什么“正零”“负零”,半天也没嘞嘞清楚,那时候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人们会把能量的正负挂在嘴边。
所以当北大这老师,在讲课下面得到一些反响时,头部带动着上身微微摇摆一下,那样子简直把我迷住了。原来上课还可以这样!对这老师的全新意外感受,给我带来了北大最初的好印象。课上她还提到自己女儿迷惠特妮.休斯顿,提到唱片首发。我当时还不知道说的是谁,不久以后才看到铺天盖地到处都在播放那个《保镖》。很多年以后再听到惠特妮.休斯顿的名字已经是她的死讯。
那门课对我还颇有影响,那时我很坚定地想我读完研不会再回到原来的工作中。那时刚接触“传媒”这词,我觉得那就是我的新的志向,直到后来经历了传媒梦是如何破灭的(《北大记事之找工作记》)。
课程中间留了一个作业,大概是用学到的知识,“有策划”性地介绍自己的专业吧。我一向自诩很厉害的,结果交上去的作业成绩一般,经历了初次打击。
然后有个晚上,根据这次提交的作业,选一些人上去,展示自己的作业内容。有个学国际*治的博士,脸很方,腮有点鼓,上去介绍了一下国际法,我是从那次建立起一个印象:国际法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接受既成事实、现状。然后他说请在坐同学任意说一个名词,一件事,我都能转到与国际*治相关上来。
试了二下,他成功了,但底下有人明显不耐烦,说你这不就像是说相声的,任意说一个成语,最句首字用前句末字,最后说出“建设四化”上来的文字游戏吗(术语叫:顶针续麻)?挺不客气的,腮鼓脸不为所动、不受干扰,表现出很好的心理素质。仅仅几年后,国际上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后,还真的在电视上见到腮骨脸出来解读,我也算亲眼目睹了电视上“专家”的诞生。
这是年,这门课程后期,有一次在机房的上网实习。这门课研究生、本科生都可以选,上课是分开的,内容基本相同。我因为时间关系,后来改在本科生时间上过课。
我先是参加了研究生课时的,那是初次接触网络,上网也不会干什么。那时还没有门户网站,要手动输入网址(在课上老师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