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艺论马琳赵孟頫黄公望山水画浅说 [复制链接]

1#

《青山流水读书声》(庞惊涛著,杭州出版社,年9月)中,青山、流水、教化、文章,烟雨江南,梦华杭州。作者庞惊涛终于将去十次都不够的杭州,变成了他这个“退休语文老师”的定居地。老师最擅长的,莫过于将学理化为故事,让故事有情有趣、有点有面,使人听着不累,且意犹未尽。

洞庭东山图绢本设色赵孟頫

中国古代文明中,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与人相亲、与自然相亲的东西也不少,但值得学习又与人相亲、与自然相亲的东西就没几样了——其中,老庄算一个,唐诗宋词元曲算一个,山水画算一个。

真正意义的山水画出现之前,是山水田园诗的美好时光。唐代,王维让山水画与山水田园诗有了第一次的心灵交汇,而以荆关董巨、李郭范米为代表的五代及北宋大家们,才正式拉开了中国山水画绚丽宏阔的序幕。

襟带两宋、独领画院的李唐之后,南宋的山水卷轴册页里,马居一角、夏占半边。

元代,马上打天下,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所以,要画院有什么用呢?

画院被废除,画院里的职业画家就各自散去了,谁来画画?文人。手底技巧没那么精致细微,腹中学问却广博厚重得多。两宋山水画里的真山真水,换作了元代文人的有笔有墨。而将书法入画,让元代山水的面貌迥然于两宋且能绵延至今的,当首推赵孟頫。

《洞庭东山图》中,长诗题款,诗歌书法成为山水的主角,赵孟頫所开书法入画“书画平分秋色”之门,为元代及以后数百年的绘画迎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以飞白之笔法作石,籀文之笔写木,文人苍劲秀雅之气蕴于笔端。强调书画同源,主张以写代描,赵孟頫的题画诗,说给自己,也说给元代及以后数百年的画坛。

赵孟頫所说的,年轻的*公望肯定是听进去了的。

正如庞惊涛在该书“青年*公望的西湖游学”这一节里所陈设的背景那样:

“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对赵孟頫的书画艺术名望及其在杭州儒林中的地位和影响,*公望是深深折服的,从他后来题在赵孟頫书法作品上的诗句来看,自初识那天起,他就向赵孟頫执弟子礼。

与偶像赵孟頫相识七、八年后,三十一岁的*公望开始习画。我们姑且认为,是偶像的力量,在推动这位大龄青年走进一个对他来说从不陌生的艺术世界。

为官、入狱、修道、卖卜……颠沛浮沉中,画事断断续续。而真正决定潜心作画,并赴吴兴入赵孟頫室为弟子时,*公望已经五十岁高龄了!

富春山居图(局部)纸本水墨*公望

五十岁的*公望向六十五岁的赵孟頫学到了什么呢?

站在巨人的肩上。钱选的“士气”,交给了赵孟頫,赵孟頫将“士气”,托付于*公望。大胆否定南宋院画之纤巧,着力恢复五代北宋之古朴,更以赵孟頫为桥梁,师法董巨。《夏山图》意临于董源,融赵孟頫之“士气”,继承于谁,得谁影响,渊源有序。

中正平淡的力量。相比于王蒙的绵密与倪瓒的清寂,*公望的山水画平淡而坚定,有一种轻柔却深沉的力量。虽承接了老师前辈的遗民性格,但化去了孤花的冷僻。《天池石壁图》中,云谷幽涧,左右相生,山峦居中,错落跌宕。

笔墨深处的心画。《富春山居图》中的清淡天地,不纠结于笔墨形态,而着重于内心的表达。赵孟頫完成了从“宋人丘壑”到“元人笔墨”的伟大过渡,文人意趣得到空前呈现,而*公望让这种意趣与自己的命运汇流入心,帮助自己,帮助赵孟頫,也帮助那个时代的诸多文人,找寻南宋以来早已丢失的绘画的初衷。

心画,当由心血绘就。

一个故事与赵孟頫有关。“赵孟頫尝据床学马状,管夫人自牅中窥之,正见一匹马。”相传赵孟頫在画滚尘马时,为掌握马翻滚的动作和感受,曾在床上体会马滚尘的状态,恰好夫人来送饭,一推门果真看到赵孟頫化作一匹滚尘之马,十分震惊。

另一个故事来自于西方。一位大画家能画出震撼心扉、举世无双的红色,人们为了得到那神奇的红色颜料的秘诀,千方百计地搜寻他所有的颜料盒,竟一无所得。在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心脏的下方,有一个深邃的洞。

因为作者已经将赵孟頫儒学教化的功绩说得很清楚了——事实上,我觉得这是本书最有价值的一个地方,因为它可能局部刷新了我们对赵孟頫的认知。但这个问题恰又是我所不能和不敢谈及的,所以,以上这几笔,聊作《青山流水读书声》的元画史补笔:和封面那张画一样,都让这本书充满了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

《青山流水读书声》,庞惊涛著,杭州出版社,年9月。当当、淘宝天猫有售。

作者简介

马琳,策展人。成都大学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版权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别样诗情——马琳书画随笔》《一行白鹭上青天日志》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