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宝七年(),南唐末代君主李煜命运中的宿敌赵匡胤,以他拒命来朝为理由,开始了讨伐南唐的征程。同年九月,早已暗中归顺北宋的吴越王钱俶,也率兵北上协助宋军主力东进。宋军在长江采石矶上搭起浮桥,陆续过江。得到消息的李煜兀自不信,认为长江架桥,亘古未闻,绝不能成功。于是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宋军一路长驱,直至金陵城下。这首《捣练子》,即是写在金陵城破前夕: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这首小词通过描绘在夜深人静时,自己站在院子帘栊里,在月光下听到的风声,和随风传来的捣衣声的情景,在一种幽怨欲绝的意境上,透露了对人生国家命运的悲凉沉痛之感。虽然纯以白描手法写就,简单易懂,读来却幽深清静,又不失单纯明净,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也延续了李煜一贯的风格。“练”为白色熟绢,捣之使柔软,“捣练子”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是作为表现征人妇对远戍边关的丈夫之思怨的意象出现。敦煌词中存此调十首,皆叙述孟姜女故事,正与此意相合。不久,金陵城破,李煜肉袒出降。此时正值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如梦如泣。走出南京城门,李煜回首前尘,无限感慨: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本名《相见欢》,本六朝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清商曲辞·乌夜啼》序引《唐书·乐志》曰:“《乌夜啼》者,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后为唐教坊曲名,又用为词牌名,还被叫做“秋夜月”“上西楼”“忆真妃”“月上瓜州”等。共三十六字,每句用韵,上阕三平韵,下阙两仄韵两平韵,前后句式略异,声韵变化,音节响亮,音乐性很强。“相见欢”这个词牌,从字眼上看,其声律系统原本就不是用来写愁的。像薛昭蕴的《相见欢》:“罗襦绣袂香红,画堂中。细草平沙蕃马、小屏风。卷罗幕,凭妆阁,思无穷。暮雨轻烟魂断、隔帘栊。”冯延巳的《相见欢》:“晓窗梦到昭华,向琼家。欹枕残妆一朵,卧枝花,情极处,却无语,玉钗斜。翠阁银屏回首,已天涯。”均写闺情,轻快自然,令人愉悦。李煜则反其道而行之,以此调抒写沉痛之情,上阕以花喻人,下阙则点明人事,全词如“谢了”、“无奈”数词,语似闲淡,实则非曾大恸者不能体会其中深意,尤其是“几时重”一句,用似乎听来仍有希望的话语,将绝望写到了极点。用语与词调浑然一体,使词整体上的艺术感染力无限加强。此后,“相见欢”亦多写感时伤世之情,李煜实乃滥觞者:月如钩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渊,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煜的另一首《乌夜啼》。关于这首词,目前就作者是谁还有争议。宋代杨湜《古今词话》“采辑五季以下词林逸事”,将此词系于孟昶名下,但《古今词话》“所记每多不实”,“大都出于传闻”,也是人所共知。加之以孟昶才情来看,很难做得出如此妙词。所以,杨湜的说法,很可能只是因为孟昶与李煜有过相似的人生经历附会而来。这首词没有明确作年。但它感情凄苦,尤在前一首之上,多半也是降宋后所作,而且更晚一些,是入宋后被幽禁时所作。所谓“离愁”,只不过是“离”开故土之“愁”。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是不想说,也是无人可说。“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想要舒展郁闷心情。李煜寥寥数笔,写尽了内心深处无数的孤寂与凄婉。“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则是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了。只十多个字,“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恐怕还另有所指,意味深长。至此,离别之愁黯然而生,孤独之感挥之不去。缺月、梧桐、深院、清秋,所有的意象,都指向“愁郁”二字,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近代文学大师俞平伯《读词偶得》:“其实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矣。”一语道尽奥妙,因为此“六字”之后,完全可以看作是勉强回过神来的呓语而已。蜡炬成灰泪始干“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似乎是从李商隐《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化来,取其“到死方尽”之意,虽然算不得首创,却也别有一番新意。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以滋味喻愁。“别是”二字将昔日天子、如今囚徒的反差一语道出,此时此刻,回想往事,词人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自己也难以说清,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于是上阕写景,下阙言情,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终于情景交融,无怪乎沈际飞在《草堂诗余续集》中评价说:“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