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留学的必然意义 [复制链接]

1#

来源/皮卡弟弟

ID/pikadidi66

许多留学归国的人会被带上“海归”的标签,很多人对他们会带有一些“国外镀金回来英语一定不错”以及“家里肯定不少钱”的固有成见。

对大多数留学家庭来说,真实的留学和人们所谓的“装逼”,“中英夹杂”,晒美食旅行的生活相去甚远。

首先,一般正常的留学花费并不便宜。

排除那些真正把这么大金额的人民币当玩具的土豪家庭,留学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学费和生活费,这绝非人们认为的,随随便便从腰包里掏出来的零花钱。

其次,很多留学机会本身就非常难得。一张来自常春藤的offr,一个前往大洋彼岸的宝贵机会,一个奖学金的成功申请,这些可不是什么手到擒来的东西。需要你准备,考试和许许多多的付出来争取。

而留学这件事本身,则是一场持续的冒险。

当你去到地球上的另一端,你所跨越的不仅是海平面,时区很多时候,你需要跨越和经历的是许多人不曾预料过的境遇。

留学的人需要适应完全陌生的环境与孤独感,需要挑战无数次的心怀犹豫,需要打破亚洲人害羞保守的常规,与完全相反的文化进行从语言到心理的融入。

留学既是是通宵赶论文的寂寥,也是网速不好时断断续续的跨洋电话,

是一边对自己的口语而尴尬,一边鼓起勇气站在全世界学生面前的prsntation演讲,

是毕业季的疯狂面试与社交,只为获得一个实习机会。

基本上每一个把自己全情投入到留学当中的人,都会收获自己这辈子都想不到的许多惊喜,出现很多惊人的改变。

那些内向的不再内向,那些主观的不再主观,那些懒惰的也不再懒惰。

留学生们会结识难得的好朋友,会因为一些特别的旅行改变了人生态度。

他们会辍学,会辞职创业,见过更多的世界的他们,会有一些让亲戚朋友无法理解的人生选择。但总的来说他们会变得强大。

然而,这本来值得大家鼓掌的选择与经历。却因为某些偏见和许多来自于留学生族群的可笑行为,被蒙上了一层深深的误解。

“海归”们会受到国内无此经历的企业、人的鄙视和孤立,会时常被媒体拎出来点名道姓。

留学生经常会被拿来和富二代,和不学无术,和有钱的土豪形象联系在一起。

前几年甚至会有人批判那些留学生的穿着,生活方式太不接地气,不太合群。

人们的偏见不无道理,因为近几年的出国潮的确让很多人对留学这件事,有着完全是“儿戏”一样的对待态度,让性格替代本事成为自己的名片。

比如,就有一些留学生热衷于研究所谓的留学“鄙视链”。

说什么留学美国的,就比留学英国的好,留学英国的就比留学法国的高,就比澳洲NB,就比东南亚NB。

而且在说英语这件中国人几乎没什么话语权的事情上面,部分留学生也喜欢争个高下,觉得英式英语高人一等,鄙视别人印度人的发音等等。

最近的“散装英语”,中英夹杂等搞笑段子,其实也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主流对留学生们各种行为的不理解和偏见。而这些也都是部分留学生自己惹的祸。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留学虽然已是趋势,但这种完全不一样的选择和机会与我国为了学历,GPA,房价,工作,生存做斗争的主流社会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某种程度上,留学这种另辟蹊径的行为,对主流的中国人来说,是一把锋利的自尊心刺刀,刺穿了人们对阶级平等的幻想,也刺穿了人们对自身努力意义的坚持。

所以留学生们的存在,实际上让不少人心里憋着一股气。因为大家见不惯那些中英夹杂,更不服气海归在职场上的“特别待遇”。

特别是当这些备受期待的族群真正回到国内,人们发现他们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优秀,或者不都是那么优秀的时候。

人民的情绪被瞬间点燃,很多人会迅速地由怀疑变为骂街的反感:

你不是留洋吗?跑来打工做什么呢?

你英语都没有我好,你不是扯淡吗?

事实上,我国其实有过不少留学经验,上至郑和下西洋,下到洋务运动,詹天佑,孙中山之辈开国元勋,更有近代“学医救不了中国的”鲁迅,也有近几年频频上市,融资的海归精英。

但由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一直低调的态度,长期将外媒信息挡在国门外的防火墙,以及近几年才逐步崛起的经济和慢慢活跃的外交。

中国人对世界外围的了解仍然停留在以“资本主义”,“性开放”,“外企”为关键词的旧时代水平。

对于留学生这些真正接触过西方社会并且有一些独立看法的人群来说。我们当下的积累,并没有对他们有过完整客观的了解,我们没有走出过国门,没有在国外呆过足够久。

而因为没有经验,我们自己也并太可能对留学生这个族群做出客观的判断。

因为经历本身很难量化,就算能够作为一种指标,但也很难衡量优劣的标准。于是干脆就不管它了。

反观我们那些唯一的了解渠道,要么是对土豪留学生奢靡生活的过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