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883957.html侗族被誉为歌的民族,侗族南部方言区的大歌是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每年的大年初一,侗寨里的传事(侗寨里打扫鼓楼卫生,掌管鼓楼塘火,有事敲锣喊寨的人,是寨老的助手。)就打着铜锣走遍寨子,通知大家就要“歪堂确罗”(踩歌堂罗)。听到锣声后,不一会罗汉们(小伙子)吹着芦笙,跳着舞蹈走在前,姑娘们穿着盛装,戴着头饰走在后。寨上的人群跟着罗汉姑娘聚集在鼓楼前面的坝子上。大家先绕场三圈,然后在铁炮的轰鸣声和人群的欢呼声中,分成男女两个圆圈。男人手搭肩、女人手拉手地跳动舞步。跳舞的同时,歌师们还不忘带领大家唱歌,赛起了踩堂歌。唱的歌侗家叫做“夺也”,这种歌男唱女答,女唱男还。这就是侗家著名的踩歌堂。踩歌堂,侗家叫做“确”或者“歪确”,其实就是指歌舞结合的一种集体娱乐活动。
南部侗家是唱着《祖公上河》和《祖源》这两首歌来到贵州的。居住在贵州黔东南的侗族以锦屏县的启蒙为界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居住在南部的侗族传说中说侗家的“确”是相金上天买来的。据说在古老古代的时候,侗家本来是没有确的。过年的时候,冷冷清清,寨子上像没有居住一样。也无法对保佑侗家人的“祖母”表示感谢。大家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把寨子变得热闹,才能使“祖母”高兴,愿意留在本寨的祖母堂里断续保佑本寨在新一年里清静平安。这成了侗家寨子里,大家伤脑筋的大事。寨老们商量来商量去,谁也没有想到好的办法。只是大家大约听说过,在天上的神仙会“确”,“确”起来非常之热闹非常之好看。如果侗家也会“确”,那侗寨就会热闹起来,“祖母”也会高兴起来,侗寨就会越来越兴旺。那怎么才能得到“确”呢?看来只有派人去天上把“确”学回来,侗家过年才会热闹。
不管哪一个时代上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上天得爬一座很高的“平天坡”。要爬平天坡一定要包上糯米饭,要不会饿死在平天坡上。而平天坡并不是上天路上唯一的障碍,过了平天坡,还要翻“仙界岭”,路途十分遥远。不过,这些困难难不倒勇敢的罗汉。有一个不怕路途遥远的叫金毕的罗汉,他自愿到天上去看看“确”到底长个什么样。于是在大家的帮助下,金毕爬上了平天坡的路。他到天上足足三个月才回到寨子里。等得颈子都长的众人,迫不及待地围着他问,“确”长什么样?怎么“确”法。金毕仔细的说了,又用手比来比去,说“确”是这样,又是那样。大家一脸不解的望着他,实在无法理解“确”和怎样才能“确”。金毕看到大家这样,只好说,因为没有带银子去,无法把“确”买回来。所以只能说出“确”的大概,无法让大家“确”起来。大家看到金毕这样,就决定要把“确”买回来。寨子就行动起来,各家各户开始凑银子,并决定派相金、相银两人重新上天去把“确”买回来。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了苗寨里。苗寨里大家也开始凑银子,并也派了一个叫告些的老人和相金、相银一起上天去买确。
一路按下不表,三人终于来到了天上。他们不但买到了“确”还买到了“确”时吹奏的芦笙。这三人把芦笙和“确”各自大捆为一捆,做成一个挑子。三人轮流把芦笙和“确”挑了回来。苗家老人买到了芦笙和“确”后,非常高兴,一定要先挑。他们出了天门往回转。到了仙界岭时,由于道路太陡,云层又厚,加上告些老人年纪大了,脚下一滑就从半空中摔了下来。非常不幸地摔死了。人死了,告些老人挑的芦笙和“确”也摔飞出去产,掉到了河里。相金、相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好赶快回到寨子里告诉众人。众人责怪他们不应该让告些老人挑这么重的东西。相金、相银也非常难过。他们自责道,虽然是告些老人自己抢着挑的。但是,现在把“确”丢了辜负了众人的希望,告些老人也死了,更对不起苗家兄弟。他们想卖掉自家的田地,多换些银两,厚葬告些老人,以此向苗家兄弟表示歉意。寨上众人听到他们的打算,并不同意他们这样办。说这是大家的事。于是又凑了三百两银子,厚葬了告些老人,并答应找到“确”后,分一些给苗家兄弟。苗家人听到这样的处理,也很乐意地接受了。
大家埋葬了告些老人后,全寨出动去找芦笙和“确”。众人天天在河里找“确”,水浅就踩过去,水深就游过去。找呀找,找了九天九夜,河水都变浑了,还是没有找到“确”。那就继续找下去吧。一天,一对水獭从河的下游游了上来,看见众人还在河里找来找去,就问:“你们在搞哪样?把河弄得这样浑,我们捉鱼都看不见了。”众人就对水獭夫妻说了原因。这对水獭夫妻说:“你们不要找了,我们知道‘确’在哪里。不过呢,我们告诉你们,你们要给点牛工介马工钱。你们给我们十条鲤鱼,我们就告诉你们‘确’在哪儿。”相金一听,连忙跑到自家的田里捉了十条大鲤鱼给水獭夫妻。这对水獭不管相金如何着急,吃完了十条鲤鱼才说:“‘确’原来是掉在这里的,后来被水冲到了下面那个有十二个漩涡的深潭里去了,还在那里闪闪发光呢!”众人听了,连连摇头。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十二漩涡那里,水深流急,无人敢下水去捞“确”。聪明的相金却不这样想,他知道人下不去,可是水獭能下去呀。于是相金就对水獭夫妻说:“你们知道在那儿,你们又能在水里来去无阻。那就请你们好人做到底,帮我们把‘确’捞上来。到时候我们送些金、银多谢你们。”那对水獭夫妻说:“我们不要金子和银子。要我们帮忙打捞‘确’也不难。只要你们同意我们的两个条件。一,以后我们在河里捉鱼吃,你们不准阻拦;二,以后你们‘确’时候,不要忘记我们这对‘也’夫妻。”原来,这对水獭夫妻名叫“贡也”和“要也”。大家商量后同意了贡也和要也的要求。于是,“确”就被捞上来了。到现在水獭在河里捉鱼吃,人们也无权干涉它。而人们在“确”的时候,围成的圆圈唱起的“踩堂歌”,有的也叫做“也”。据说就是人们信守承诺,纪念贡也、要也而取的。
贡也、要也把“确”和芦笙捞上来了,只是芦笙破了。细心的金毕和舍正把破碎的芦笙拼起来,到山上砍下杉木、竹子,按原来的式样做成了芦笙。最初他们用树叶做簧,芦笙没有被吹响。后来,他们试了很多种如木片、竹片都不理想。最后,他们用*铜做簧,芦笙才昂(方言,响亮的意思)。芦笙音上接云天。
有了“确”和芦笙,侗家人和苗家人都兴高采烈。大家吹着芦笙,高声欢呼学起“确”来。直到现在在开始“确”时,总要高呼三声“哈唔”,这就是从那个时候传下来的。大家欢庆后,把“确”和芦笙分成三股,两股给了苗家人,侗家留下一股。所以现在黎平、从江、榕江一带的苗族每年正月、九月举行踩歌堂,而侗族每年只有正月举行踩歌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