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九月开学季,是孩子们分离焦虑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处理分离焦虑?下面请大家和小布一起去看看吧!
分离焦虑的七种类型
需要为孩子做的五项准备
儿童做家务年龄对照表,舍不得用孩子才害了他
12个阅读小游戏:让孩子高效阅读
睡眠时间表:何时睡,睡多久,孩子才会更聪明?
如何为2-6岁幼儿建立规则感?
分离焦虑的七种类型
1、严重哭闹型
天天来园时大哭大闹,使劲抱着妈妈不松手,进教室后就往地上躺,对来帮助他的老师又踢又踹。
这类孩子在入园初期最常见,一般哭闹持续时间较长,最长的大约需要三周时间才能逐渐适应。
家长对策
消除消极心态,坚持送孩子入园,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
与孩子交流时要注意语言导向,不要问一些带有消极暗示的问题,如:
“有小朋友打你吗?”
“你今天哭了吗?”
“幼儿园的饭吃得下吗?”
这会强化孩子的分离焦虑心理。
应注意从正面引导幼儿,如
“今天你得了一个小五星,真棒!”
“你今天和东东一起玩滑梯,很开心啊,明天还可以玩啊!”
利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和老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
2、跟随哭闹型
琪琪来园时姥姥抱着,虽然不高兴,但并不哭闹。一来到教室门口,听到其他小朋友在哭,马上就跟着哭起来。
一般说来,这类孩子在家比较听话,所以即使不是很愿意来幼儿园,还是乖乖地来了。但一听到别的幼儿哭,就马上引起了共鸣,跟着哭起来。这类孩子一般适应比较快,只要旁边没有哭闹的幼儿,并有新奇的玩具,就能转移注意力。
家长对策
与老师沟通,请老师扮演妈妈,让孩子感觉一切如常,就像妈妈在身边一样,消除孩子的焦虑。
每天离园时有意引导孩子和性格比较开朗活泼的幼儿在一起玩,用同伴积极的因素去感染、带动他们。
3、不断唠叨型
花花来园时不哭也不闹,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但是也不选择玩具,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每隔一两分钟就自言自语地唠叨:“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有时还拉着旁边的小朋友说:“别哭了,一会儿妈妈就来了。”一天下来,总是无数次重复这几句话。
这类幼儿一般比较内向,很听话,但对幼儿园也没有产生亲近感,所以总盼着早点回家。只要家园配合得当,一周时间就能够适应幼儿园。
家长对策
入园初期,家长尽量每天准时接送幼儿,使孩子接受并习惯幼儿园的生活作息规律,同时也对家长产生信赖。
接到幼儿后与他多玩一会儿,使他感受到家长对他依然很关爱。
鼓励和表扬孩子的积极变化,使他感到在幼儿园能获得一种在家里所不能获得的自信和快乐。
4、后发作型
涛涛一开始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可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开始找各种理由哭闹,别的小朋友哭闹减少了,他反倒开始焦虑了。
这类孩子一般两三天就能适应幼儿园,所以一开始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略,家长甚至会骄傲地觉得孩子适应能力非常强,从而忽略了与他情感上的沟通,从而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失落,出现焦虑和哭闹。
家长对策
一开始就对孩子初期的良好表现及时予以鼓励。和老师沟通,让孩子当小朋友的小榜样,从正面进一步强化他较快的适应能力。
即使孩子表现得很开心,也要给予比平时更多的关心和陪伴。
5、身体不适型
乐乐入园后常常不是头痛就是肚子痛,还每天尿裤子,但一回家症状马上就消失了。
这类孩子在入园前往往已形成一些自己的生活习惯,一旦行为举止受到约束,就会感到紧张和不自在,心理上的焦虑会在一定程度引起生理上的反应。
而回到家,心理上的焦虑一消失,生理上的不适反应也就马上停止。
家长对策
不要着急或责怪孩子,首先要确定究竟是生理原因还是心理原因引起的,其次再想相应的办法。
和老师勤沟通,给孩子足够的安抚,让他能够接受幼儿园的一些规定。
不能让孩子产生“只要我说不舒服就可以回家”的想法。
6、矛盾型
露露来园时很高兴,可等奶奶走了之后却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偷偷地哭。一天,露露病了不能来幼儿园,却在家里大哭大闹非要来幼儿园。
这类孩子的表现很奇怪,正反映了他们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幼儿园新鲜的环境感兴趣,一方面又不能忍受离开家。
这种矛盾的心理会使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显得反复无常。这类幼儿克服焦虑的时间比较长,一般要持续三周或更长的时间。
家长对策
事先做好稳定孩子情绪的工作,用感兴趣的话题转移他的注意力,以淡化分离焦虑。
每天主动与孩子聊天,对幼儿园的生活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