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的故事远远好于创造的产品
李昕泽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样本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毛翊君
9月的圣彼得堡,阴有小雨,气温十余度,李昕泽喝了点伏特加,走进出租屋的厨房为自己做晚饭。打开燃气,他发觉有点眩晕,以为是酒精的作用,直到室友闻到气味,才终止了一场燃气泄漏。
这是这位17岁CEO到俄罗斯留学的第七天,距离他通过短视频成为热点,已经过了整整一星期。
9月2日,年过半百的母亲肖蓓送李昕泽到上海转机时,视频出现在网络。从洛阳飞抵上海之后,他们一起去吃午饭。肖蓓见儿子翻出手机笑了一声,然后关机,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肖蓓回到洛阳家中,看到朋友发来新闻,才知道围绕着儿子发生了这么多事。而彼时,独自落地圣彼得堡的李昕泽打开手机,看见了小米董事长雷*在微博上对他视频截图的转发。
“可能一些三四十岁的老一辈企业家,他们没办法了解互联网。”李昕泽接受采访时的这句话被定格在截图里,雷*写了一句鼓励,“作为老老老一辈企业家,我个人觉得压力山大!长江后浪推前浪,世界未来一定属于00后,加油!”
雷*的鼓励,并没有让网友们信任这位00后的创业者。他的口出狂言,他在公司管理时犹如*报社论一样的语言模式,都成为了网络上讪笑和嘲讽的对象;更致命的是,他声称自己开发的一款智能电视桌面产品,被指斥“抄袭”。舆论锋利,滚滚而来。李昕泽和他的一些少年员工们认为自己被卷入了“网络暴力”。
三年前,李昕泽为自己的公司起名“崇才”,寓意“求贤若渴,崇尚人才”。如今,这家仍然没有获得融资、也基本没有盈利的科技公司,因为这场舆论,“员工”从三百多名上涨到七八百名,数量没有人确切统计过。而这些所谓的员工,也根本没有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更像是对这家公司感兴趣的年轻人组成的一个志愿者团队。而一直以来,也只有不到10位高管曾获得过微薄的年薪——一个月的QQ会员。这也是网友们讪笑这家公司像“过家家”的原因之一。
公司董事长周鸿祎也在微博上发表了观点,“17岁的孩子,无知无畏,狂妄自大,做的东西没创新也没特别的。一干媒体成年人就是围观看热闹,不知道点醒他,推波助澜让孩子真以为自己很牛心态膨胀,对孩子毫无帮助,也害了孩子。”
大众创业的年代,创业者越来越年轻,相比于沉闷又漫长的产品开发和运营之路,他们似乎更乐于讲述故事、编织人设。在李昕泽目前看似斩钉截铁的价值观背后,生意和生活都还是长远而善变的人生考题。
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