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既有山之形,又有水之韵。她是一首有声动听的诗,一幅无声立体的画。
通元,通江达海。
江南水乡,河、港、塘、漾、浜、泾、溪交织,长山河、武通港、里洪塘、滕泾、浦漾、秦溪、虎溪,自古以来,均是一方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千百年来,默默孕育着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
山
山不在高,有用则灵。唐杜牧《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通元有六里山、丰山、葛山、管山、马鞍山、银山等诸山,历来以采石、植林、产茶而著名,其中采石业曾为全县最大产业。现今则以植林、产茶为主,绿水青山,渐成“金山银山”。
葛山
管山
马鞍山
丰山闲居
清·万高芬
连日晴旸不易逢,来呼好友更携笻。
插篱村落无周到,凿石层崖有破峰。
三径菊松过令节,一年粳稻试新春。
瓮头酒熟君须过,补酌茱萸琥珀淡。
水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唐顾况《登楼望水》诗:“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境内古有秦溪、招宝塘、乌丘塘、鲍郎浦、虎溪等古水道,今有长山河、武通港、六平申线等主航道。鸟瞰全镇,处处绿波荡漾、临水入景。
秦溪
清·朱一是
秦溪斜日射秋蘋,
几个闲鸥自作邻。
沙断柳深鱼路狭,
野桥西去竟无人。
长山河
树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通元居民向有在宅旁、河岸、路边、杂地、山坡植树的习惯,天长日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红榉(长山河村)
水杉林茵道(张桥村)
檀树(滕泾村)
樟树(三友村)
樟树(良贤村)
榆树(三友村)
楝树(三友村)
酸枣树(丰义村)
榉树(良贤村)
桑树(长山河村)
朴树(良贤村)
通元,博古通今。
曾名鲍郎、通玄,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在此从事农桑牧渔活动的记载,其文化始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境内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漂母墩、西长浜、葛山、刘家亭等遗址;有滚灯、灶头画、骚子、残花道情、吹年萧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始于三国的法喜寺,建于历代的宁海寺、东岳庙、倪王庙、道塘庙等宗教场所。
桥
有水便有河,有河必有桥。唐刘禹锡《杂曲歌辞》诗句:“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通元境内河流密布,桥梁多达数百座,名列全县前茅。历代桥梁结构以石桥为最多,亦有少量砖桥、木桥,现今则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水流,
洞在清溪何处边。
宁桥(清代建,位于镇北村)
永宁桥(俗称韩家桥,清代建,县级文保单位,位于通元村)
望龙桥(砖桥,清代建,民国十六年重建,年修复重建,县级文保单位,位于通北村)
常慕桥,清代建,县级文保点,位于三友村
重建麟嘉桥清代建,县级文保点,位于新拱村
崇寺桥(又名仲寺桥,清代建,县级文保点,位于通元村)
寺
人之初,性本善,修禅可养性。唐孟浩然《题义公禅房》诗:“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自三国始,通元即有武原三佛地之一称誉,寺庙庵堂星罗棋布,其中有建于三国赤乌年间(~)的法喜寺(初名通玄寺)和宋绍熙五年()赐额的宁海寺就耸立于通元集镇西东两端,其间又有建于元至正年间(~)的东岳庙。
由宁海寺过法喜寺即事
清·徐豫贞
绿杨系艇傍招提,初夏雪幽一杖携。
野市百家桥断续,溪村双寺水东西。
幢高夹寺穿云直,树古层阴覆殿齐。
最爱巽瞻堂额字,当年良准手亲题。
编辑:哼酱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