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和表姐聊天,谈起刚上初中的外甥,表姐特别发愁地说:
现在的教育是不是揠苗助长啊?七年级就让读《西游记》,老师还要求读原著,不说孩子,连我这个本科生都只看过电视,十二三岁的孩子怎么能看得懂呢?这不是难为人吗?
听了表姐的话,我不禁一笑,统编教材对阅读要求逐步提高,每学年4部必读名著,8本自读名著,古典小说、中外名著、诗歌都有涉及,这让很多家长颇为困惑。
很多孩子更是看着拿着那么厚的《西游记》就犯怵,阅读兴趣也不是很高,两个月了,很多孩子还只是看了寥寥几回。
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阅读难度过大?
当然不是!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尖。
七年级阅读名著,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想象文学的魅力,如果一字一句都要认认真真读懂读透,就进入了死读书的陷阱。
而且一本书的阅读,如果超过了两周,前面读过的内容大多就会忘记。
所以,对于名著,特别是阅读古典白话小说来说,为了避免孩子钻牛角尖,我们可以采取跳读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生字词跳读
生字词可以说是很多孩子阅读名著的拦路虎,就拿《西游记》来说。
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代,是嘉靖年前的贡生,博览全书,学识丰富。
《西游记》初写是在他50岁左右,因年代和文化水平的差异,文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了今天不常用的生字和难以理解的词语。
如扶鸾(luán)揲蓍(shéshì)骅骝(huáliú)等,毫不夸张地说,每一章都有我们不认识的字词。
如果一味死读书,死抠字眼,遇到生字词就查字典,读书效率低,读起来也会感到断断续续,难以为继。
就像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所提倡的摸爬滚打那样,对于生字词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
不认识的字词暂时放过,形声字则可以采用猜读的方式,当一个字或者词语出现频率较高,且影响阅读效果时,再进行查阅。
同时为了避免重复性查阅,我们可以把一些重要、高频字词记录在读书笔记上,抽时间记诵,增加生字词的积累量。
有的生词、成语,虽然当时不理解,暂时影响阅读,但是读书多了,读得时间长了,自然也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得大概。
2句段跳读
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喜欢热闹的场景,人物打斗你来我往,各种神仙术法因为特效的加持让人眼花缭乱,心惊肉跳。
但电视上一两分钟的打斗场面和一闪而过的场景布置,写在书上可能就需要三四段,上千字。
这些内容在阅读时,如果不是专业的武术者或是场景师,读时要充分理解,就需要反复思考,就这也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
文中的诗词,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该小说的专家,或者是诗词研究者,读起来也会觉得困难重重。
与其一知半解,茫然不知所云,让孩子兴趣大减,不如跳过去,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