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曹露婷影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病:发作突然,动辄让人无法呼吸、甚至昏厥或死亡,主角常要用力吸入一个小瓶子里的气雾才能得到缓解。这便是哮喘,虽是编剧们爱用的桥段,但演绎的症状却并不夸张。现实生活中,哮喘病人数量庞大,据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报道,中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全国约有万人,加上儿童患者和不典型哮喘患者,数据将超过万。来源:视觉中国哮喘常被比喻为“冰山”,说的是患者所表现出的喘息、胸闷、气短等只是哮喘所露出的“冰山一角”,而早于喘息所发生的气道炎症及其他复杂病理机制,则是海面下的巨大冰体,威胁极大。5月7日是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强化哮喘教育”。多年来,潮新闻·钱江晚报一直携手浙大二院沈华浩教授及其团队倡导哮喘的科学防治,曾在国际上推动发现胸闷变异性哮喘并把它写入我国最新版的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为深化哮喘教育,我们邀请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大咖再谈哮喘患教,让更多人认识哮喘、了解哮喘、重视哮喘。受访单位供图哮喘教育不可缺位多一次倡议,少一次发作数十年反复憋气、咳嗽找不到原因,一朝急性发作才被诊断出哮喘;断断续续用着哮喘药,直到肺功能严重受损呼吸衰竭被送入ICU抢救……每每见到这样的情景,首都医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黄克武教授都深感遗憾。他指出,目前哮喘无法被彻底治愈,不能有了症状再医,要通过客观指标来综合定制治疗方案,把它当做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来管控,打好持久战。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核心治疗是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加支气管扩张剂。黄克武教授称,初诊后半年到一年是黄金治疗期,这期间有助于患者依从性的养成。据相关研究表明,通过规范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80%以上哮喘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就重度哮喘而言,随着生物靶向药物的出现和应用,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型或2型炎症患者都能够从中获益。然而,规范化的用药方案却常被患者误解。在真实世界,哮喘患者规律维持使用ICS的依从性仅有37.6%。“临床依然存在仅使用短效β2-激动剂(SABA)吸入器,而无ICS处方的患者”。浙江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华雯副主任医师解释,“过度使用SABA,例如一年内用完三罐(揿/罐)或以上,相当于平均超过每日一次,会增加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患者死亡率也会增加。”哮喘教育,为的是帮助患者绕开防治“雷区”。上世纪90年代末起,浙大二院、医院等著名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率先在国内成立哮喘门诊、哮喘之家俱乐部等,为哮喘教育开了好头。哮喘药物的科学使用,吸入技巧的掌握,病情进展的控制……事无巨细,都能在“医患沟通”、“病友分享”的专病健康教育模式中找到标准答案。让呼吸科医生们欣慰的是,大多数病人能够在治疗与患教中与医生成为“双向奔赴”的伙伴,双方共同努力制衡哮喘这个顽疾。医患协作固然重要,但公众的哮喘教育也不应缺位。黄克武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在临床工作数十年,诊疗经验丰富。他特别强调,许多时候哮喘症状非常隐匿,很容易被大众忽视。“发现咳嗽或胸闷长久不能缓解,或者夜间睡觉需要坐起来透气,小朋友大口、频繁叹气等等,都可能在提示我们哮喘的发生,务必要前医院做全面的肺功能检查。”他认为,携手主流媒体的力量,能够将哮喘防治意识触达更远。每多一次发声倡议,就可能少一次哮喘的急性发作。哮喘教育的另一层含义,则是面向医护人员的教育。据一项评估研究,不典型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隐匿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已被全国各级临床医生广泛知晓和诊治。“但仍有相当高比例的基层医生在现实中未完全遵照指南的推荐使用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等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来诊断哮喘,加上不典型哮喘表现隐匿,漏诊误诊率很高。”华雯医生表示,规范诊治哮喘的道路仍漫漫,必须持续加强医生群体对哮喘,尤其是不典型哮喘的认知和识别、诊治能力,联动呼吸专科与基层全科医生的力量,力争在基层实现重点人群的早筛,让全生命周期的哮喘患者得以长期接受规范化治疗,享有自由呼吸。专家链接+黄克武教授黄克武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工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哮喘与变态反应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副主任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多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Lancet,EurRespirJ,CriticalCareMed等期刊发表论著50余篇华雯副主任医师华雯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浙江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秘书浙江省医学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系病分会慢性气道疾病学组委员兼秘书浙江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哮喘与变态反应学组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各一项浙江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Respirology,CellDeathDis,FrontiersinMedicine等期刊发表SCI文章数篇“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