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穴位埋线对湿浊内停型 [复制链接]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ltyliver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它损肝因素所致的,肝脏病理学和影像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以肝细胞脂肪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山。NAFLD通常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脂血疝)的肝脏表现,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其中NASH已经成为美国肝移植的第二大原因。NAFLD是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全球患病率为25%左右日前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近10年来穴位埋线治疗NAFLD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从人体热态学特征图方面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湿浊内停型NAFLD的临床疗效鲜有报道。因此本文将基于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从人体热态学特征图方面探讨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其经络的本质,从经络的可视化上阐释其作用的机理。以期为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循证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般资料

收集年1月一年3医院脾胃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NAFLD湿浊内停证患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两组NAFLD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参照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①无过量饮酒史或饮酒者折合乙醇量男性30g/d(女性20g/d);②除外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豆状核变性等导致的脂肪肝特定疾病;③营养过剩、体型肥胖、高甘油三酯(TG)血症、代谢综合征等相关的临床表现;④原因不明导致的GGT、血清ALT和(或)AST持续增高込半年以上,并且在减肥、改善胰岛素抵抗后,肝酶异常和脂肪肝影像学改善或恢复正常者;⑤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影像学的诊断标准;⑥肝组织活检符合脂肪性肝病病理学的诊断标准。

凡具备①~④和⑤或⑥任一项即可诊断。

1.2.2中医辨证标准

湿浊内停证辨证要点:主症:①右胁肋胀满;②舌淡红,苔白腻。次症:①头身困重;②倦怠乏力;③胸胱痞闷;④恶心欲呕;⑤头晕;⑥脉弦滑。上述证候诊断: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即可辨证为湿浊内停证。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湿浊内停证标准者;②年龄18~65岁;③4周内未使用任何治疗脂肪肝的药物;④经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胆道梗阻、严重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患者;③患有严重的缺氧性疾病、精神病等患者;④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者;⑤严重肝功能损害及凝血功能异常、肝硬化者;⑥过敏体质者;⑦正在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⑧依从性差,资料不完整者。

1.5剔除与脱落标准

①受试者依从性不高者;②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其他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或方法;③在治疗的过程中,因感染因素或组织损伤、免疫反应所致体温升高者;④受试者主动退出。

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调整饮食结构、加强体育锻炼、纠正不良行为对于肥胖者。适当控制膳食热摄入,中等量有氧运动,每天坚持30min。

2.1治疗组

治疗组予穴位埋线治疗选择的穴位为:脾俞、胃俞、肝俞、足三里、屮胱、天枢、水分、大横、丰隆、阴陵泉、带脉。每周上午9-11点,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穴位埋线治疗受试者采取适当的体位,静息15min,室温保持在(25±1)℃。专用埋线针:针管:7号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头;针芯:一次性使用顺和牌平头针(0.30mmX0.40mm)患者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及下肢,取中股、天枢、水分、大横、带脉、足三里、丰隆、阴陵泉。采用0.5%的茂康碘对上述埋线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将1cm长的03号无菌医用外科缝合线,穿入专用埋线针内。定位好穴位后,医者左手绷紧皮肤,选取适当的角度,右手快速将针头刺入穴位,进针至肌层,深度约1~3cm,提插得气后,用针芯抵住外科缝合线,缓慢退出针管,将外科缝合线留于穴内;其次嘱患者俯卧,取脾俞、胃命、肝俞。依照前法进行穴位埋线,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中胱行提插捻转补法,肝俞、天枢、水分、大横、丰隆、带脉行平补平泻法。最后嘱咐患者埋线当天不洗澡、每周埋线1次,疗程3个月。

2.2对照组

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商品名:易善复,批号H)治疗,mg/次,3次/d,口服;疗程3个月。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症状及体征)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叫制定,并记录各组的症状总积分。

(2)肝功能及血脂水平检测:治疗前后检测肝酶(AST、ALT)、血脂(TG,TC)。

(3)腹部B超检査: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查。

(4)医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主要穴位的皮温改变:采用WN(通用型)数字式医用红外成热像仪(维恩伟业生产)检测方法为被检者采取站立位,并脱去衣物,充分暴露检査部位,随后进入检测仪器受检的位置。按照指定的标识站好,保持安静,检测的过程中室温保持在(23士1)龙,检测时予红外热像仪探头对准检査部位并根据部位的需要调整探头的角

度和方向,使所需要采集的部位完全摄入镜头。同时摄取全身正面及背面各1次,并观察人体主要穴位的红外辐射动态变化1min摄取3次皮温,取均值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脾、胃二经原穴,肝经原穴的皮温每次检测时间均为上午9-11点。

3.2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木消失。肝功(ALT、AST)、血脂(TC、TG)恢复正常,腹部B超提示肝脏回声、形态、实质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较前明显改善,ALT下降大于50%以上,血脂改善情况达到以下任何一项:TC下降N20%以上,TC下降N40%以上;腹部B超示脂肪肝由重度转为轻度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较前明显好转,30%ALTT降W50%,血脂改善情况达到以下任何一项:10%WTC下降v20%,20%WTG下降40%,腹部B超示减少两个级别,脂肪肝由竟度转变为中度,或者由中度转为轻度;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ALT下降W30%,血脂(TC、TG)无明显改善,腹部B超示脂肪肝程度较前无变化,甚至加重。

4.统计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a=0.05作为检對水准。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

(1)两组NAFLD患者治3技而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见表2)。

如表2所示,两组NAFLD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AFLD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显署低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提示治疗组改善NAFLD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2)两组NAFLD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及血脂水平(TC、TG)的比较(见表3、表4)

由表3、表4可知。分別对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AST、ALT)及血脂水平(TC,T(;)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AST、ALT、TC、TG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订学意义(P0。05)其结果提示,治疗组可显著降低IR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AST,ALT、TC、TG水平,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两组NAFLD患者治疗前后腹部B超检在结果比较(见表5)。

如表5所示,两组NAFLD患者治疗腹部B超结果提示其患病的程度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脂肪肝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右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提示治疗组改善北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程度优于对照组。

(4)两组NAFLD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穴位皮温情况的比较(见表6)

由表6、图(1)、图(2)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脾、胃二经经络及其穴位皮温的均温均偏低;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脾、胃二经经络及其穴位皮温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脾胃二经经络及穴位皮温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1)、图(2)所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脾胃二经热态图呈现出弥散、断续、低温的特点。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脾胃二经热态图呈现出完整、连续、温度适中的特点;由以上结果提示穴位埋线疗法可提髙脾胃二经的穴位皮温,并且能疏逋脾胃二经的经气,促进脾胃二经经脉的气血运行。

(5)两组NAFLI)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见表7)

由表7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6%,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6.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临床中的常见病,是一种与映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同时也是一组获得性的代谢应激相关性肝病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其机制主要集中在“二次打击”学说。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不仅包括肝病本身的治疗。也包括心血管风险及糖脂代谢异常的治疗。其中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是NAFLD预防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NAFLD患者,指南推荐使用二甲双脈,它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辅助减肥。他汀类药物可以轻度降低肝酶,对NAFLD有轻度的改善作用,但对其病理学的作用不明显;而另外一类降脂药物一贝特类药物,对改善肝脏牛化指标的作用较积极,但对NAFLD组织学的作用不明显。临床上对于NAFLD合并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使用水飞蓟素(宾)、多烯磷脂酰水碱等保肝药。上述约物在治疗NAFLD上有一定的疗效,但长期服用存在一定的肝毒性,而中医中药在治疗NAFLD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针灸、穴位埋线等外治疗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属中医“胁痛”、“积聚”等范畴,其发病的主要病内和诱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禀赋不足;本病发病的病位主要在肝,同时还涉及脾、肾等脏腑;主要的病理因素与痰、湿、浊、瘀、热有关,其病机以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为主要特点。有相关研究认为,痰湿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地位,临床辨证中应加以重视。笔者所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5℃,年平均降雨mm,其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日光充足,四季常青。据我们长期临床观察,所处常年湿邪较重地理位置的居民多属于脾胃虚弱,湿邪中阻的体质;因此,此地区NAFLD的患者更易受湿邪侵犯,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或摄入过多。脾虚运化无力其精微物质输年异常,反化为水湿、痰饮。进而导致湿浊内停,继而伤肝。故治疗上宜调理脾虚为本。肃清痰瘀为标,以健脾益胃、化煥祛湿、升洁泌浊为治则穴位埋线是针灸的发展和延伸,它融合r针刺、穴位封闭、留针等多种疗法的特点,能対穴位起到一种柔和而持久的刺激,具备针刺“静以留之”的长期作用。达到慢性疾病长期治疗的目的。方中脾俞、胃俞、肝俞为脾、胃、肝脏腑之气输注之处,《难经第六十七难》云:“阴病行阳,阳病行阴”,由此可知脾俞、胃俞、肝俞可治疗与其对应的脏腑之病;中脘为腑会,亦为胃之募穴,具有健运中土之功;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以疏导阳明经气,调理肠胃;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合治内腑”,因此具有健运脾胃、化湿祛痰之功效;丰隆为祛痰之要穴,配以阴陵泉、中阿健脾祛湿,化痰消脂;水分内应小肠。有泌別清浊之功。运脾土,利水湿;带脉具有调理经气、化痰祛湿的作用;大横为足太阴脾经之经穴,具有通调腑气、化湿健脾之功诸穴介用,共奏健脾益胃、化痰祛混、升清泌浊之功。

有相关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降低TNF-a含量,抑制SREBP-I的表达;同时还能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使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进而调节血脂代谢。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通过红外探测器将物体辐射的功率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输出模拟扫描物体表面温度的空问分布的信号并转化成图像,并在显示屏上显现出来,生成与物体表面热分布相应的热成像图。《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由此可知,脏腑的疾病可以通过原穴来治疗,从另-个层面上我们也可以得出原穴是反应相应脏腑的气血盈亏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脾、胃及肝经各自原穴的皮温改变情况,从而反应脂肪肝的转归。有相关研究显示,正常人的红外皮温的特点是全身温度分布较均匀,督脉红外轨迹显示连续,以人体正中为轴,左右两侧温度对称,靠近心脏的位置皮温较高。远离心脏的位置温度较低。这与人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密切相关,血液由左心室到右心房完成体循环,再由右心室把血液泵到肺静脉里完成血氧的交换。通过肺动脉冋到左心房完成肺循环。血液离心脏越近,其携带的血氧及能量就越多,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及脏器的消耗,其能量逐渐的递减,故健康人在红外皮温图上其红外轨迹越远离心脏的位置,其温度就越低。我们研究发现医用红外热成仪可动态的观测人体热场的变化,直观的反应人体经络气血循行的盛衰,经络的皮温偏低,提示气血灌注不足;经络的皮温相对的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经络的郁滞。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穴位埋线)治疗湿浊内停型NAFLD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临床总有效率为84.0%,优于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的68.6%,说明治疗组在降低NAFLD患者肝功(ALT,AST)和血脂水平:(TC、TG)、升高主要穴位皮温、善脂肪肝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其疗效优于对照组。

穴位埋线具有经济、安全、副作用小等优点,避免了西药副作用大,易反复的缺点,故易于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本研究基于红外热像技术观察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宜观地显示经脉循行路线,从可视化的角度上反应穴位埋线的临床疗效以及经络作用的机理,进而客观的指导中医临床辨证与治疗,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