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治九旬退役老战士黄增发手写万余字战争 [复制链接]

1#

日前,在长治市潞州区*碾镇*建十大项目微视展播《走近榜样》中,淹村一位91岁的老人进入大众视线,他就是老一辈退役*人*增发,其光辉一生的战斗经历和一段尘封的历史随之被更多人了解。

近日,山西晚报记者前往淹村,见到了身着*装、胸戴*功章的*增发老人。普通的农家院里,老人静静地坐在轮椅上,稍显佝偻的身躯散发着一身正气。得知记者来意后,老人让家人取出了退役证和一份手书的《战争回忆录》。看着上万字的回忆录,一直沉默的老人开始断断续续向山西晚报记者讲述战斗岁月里的故事。

8岁拿起红缨枪

年正月,*增发出生于长治市*碾镇故漳乡淹村。“我老家在河南林县曲山村,听老人们说,当时家里太穷了,在那里根本活不了。我祖母就带着我父亲和二叔外出逃荒,一路走到了太行山。原本不打算来山西的祖父也追了过来,一家人看着淹村有水有地,决定在这里落户。后来他们不仅种地、打长工,闲下来祖父还会走街串巷卖油,一家人才总算在这儿落了脚。”看着手中的回忆录,老人的记忆也被带回到那段艰苦岁月。

提及往事,*增发常常会陷入沉思。“大概是8岁吧,村里住进了八路*教导队,他们在这里住了一年,应该有一个营。当时八路*在村里号召成立儿童团,我立马就报名参加了。觉得手里握着红缨枪,每天站在路口站岗放哨查汉奸,自己也就成了八路*的一分子,感觉很光荣。”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儿时记忆仍旧停留在老人的脑海中。

“七七事变”时,*增发刚满9岁,他听大人说原来村里的八路*到敌后打游击战去了,当时还有个顺口溜:“游击战、最方便,抄后路、打侧面……”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八路*的抗战故事激励着年幼的*增发,“八路*”仿佛是那段岁月里最振奋人心的字眼。也是从那时起,*增发当兵的梦想渐渐萌发了。

*增发说:“那时候只希望抗日战争赶紧结束。年,抗战结束,本以为好日子就要到来时,长治地区又打响了上*战役。面对当年的现状,*增发参*的念头愈发变得强烈。年9月,村里有10个人自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他就是那时候参*的。*增发回忆:“当时新兵叫十旅补充团,那年我们在阳城漳顺村训练了一整个冬天,直到第二年农历二月,渡过*河到了河南,我们才补充到正规*中。”经过一次次战斗的洗礼,*增发变得坚毅勇敢,并在一次次战斗中成长为勇于战斗、善于战斗的革命战士。“咱们是人民子弟兵,走到哪里都是维护人民的利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就觉得只有这样的队伍才是人民的队伍,才是我们要追随的队伍。”*增发说。

78岁开始写回忆录

年,*增发退伍回到家乡,做过合作社副主任、在民*局当过教育干事、在烈士陵园当过会计、在收容所当过副所长……年,为响应国家支援农业的号召,作为*员的他毅然回乡务农,从此扎根农村,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其光辉的战斗经历也被深藏于心。

*增发的子女渐渐长大成人。长子*长明参加工作进行*审填表时,才得知自己的父亲不仅是一名退伍老兵,还曾是一名干部。“那时候父亲从市里回到农村,收入一下子就少了许多。当时爷爷奶奶体弱多病,我们兄弟姊妹5个都还没有长大成人。为了养活一家人,父亲克服重重困难才开辟出一块荒地,靠种红薯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说起往事,*长明历历在目,直到很多年后才理解父亲的初心。

*长明说:“最初也埋怨过父亲,觉得他原本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可是我刚流露出一点这样的情绪,父亲立马发了很大的火,平时他对我们都十分疼爱,从来没有那么严厉过。至今我还记得,父亲声音很高地教育我们,那么多战友流血牺牲,为新中国献出了一切。比起他们,咱家这些奉献又算啥呢。”他还立下家规:“再苦再难,任何人不许向组织讲条件、提要求!”如今,*增发的5个孩子,除大女儿去世外,其余4人要么是普通职工,要么打工务农。

年,为了不让儿女忘记那段历史,当时已78岁的*增发开始着手写《战争回忆录》,其中详细记载了其参加战斗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最终写下余字回忆录。随后,他将手稿找人打印成册,分发给4个子女,希望他们能够牢记历史。

如今,*增发耳朵不再灵敏,说话也不复当年的流畅,但是提及那段历史,老人依旧会振奋精神。至今,91岁高龄的他仍能清晰记得自己当初所在部队的番号和当年一起战斗过的老*长、老师长、老团长的名字。

临别时,他不忘再次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山西晚报记者张文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