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叙。
去年,我母亲从4月下旬到6月末,短短两个月期间因高血压脑梗塞住院治疗了四次!也就是说60天中,有20医院度过的,而且是同一种病反复发作。
第一次发病是晚上11点多,接到母亲电话,说左腿麻木不能动弹。我第一反应是脑梗,需要抓住*金时间溶栓。我在最短时间内将母亲送医院,急诊医生给开了CT单子,在等待CT出结果时,母亲已经恢复到能自己走动无碍。医生得知我母亲在20多年前得过一次极轻微的脑出血(无需手术)后,放弃了溶栓治疗,收入院。入院后用药分别为银杏叶、血塞通一类的中成静点药。
第二次和第三、四次入院,都是间隔差不多半个月左右,几乎也都与第一次入院情况相似:晚上或者散步时突然一条腿不好使了,不敢耽搁,医院。医生运用的检查和治疗手段也大同小异——尽管每次都被分到不同的神经内科病房、不同的主治医师手下,但除了第二次治疗方式上多了一个营养神经的肌肉针:B1、B6、B12外,其余手段都惊人的相同,甚至连口服药都没有一点改变。
在陪护母亲住院期间,我研究起了同病房其他病人的病症和用药以及治疗手段。发现很多人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因同一种情况反复入院静点治疗。
这个经历让我很疑惑,于是又想到‘西医治标不治本’这个话题。诚然,我还是相信如果遇到心梗脑梗一类的急病,西医的应急抢救措施和速度是远远高于中医抢救的。但是对于很多病症,西医确是真的如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又不由我不重新拿起医书,好好的审视我母亲的这个病症。
众所周知,脑梗是由于颅内或者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当然还有心源性栓塞和小动脉闭塞的病因,此文只针对我母亲的症状为例。这种一过性的肢体麻木或者体象障碍,医院诊断所述属于颈内动脉闭塞、有动脉硬化斑块。
去年6月末出院后,母亲遵医嘱正常服用阿司匹林和降压药。我给母亲配了相对保守的丹参、川穹、茯苓和*芪四味中药泡水先喝上一个月,这四味药的主要功效就是化瘀通络、舒筋补气活血。
从7月份到年底近七八个月,母亲先是坚持喝这个中药茶水一个月后,再就是快入冬时又断断续续的用丹参、川穹和葛根泡水喝。74岁的母亲脑梗没有再度复发。平日遛弯、买菜做饭、上下六楼如同4月份病发前一样健康。
但是年前,母亲阳了。因为怕我也阳,所以过年都没有让我去过她家,父亲阳的症状轻些,母亲好转的略慢。有一天母亲心率一直不降,医院。医生把阿司匹林给换做了利伐沙班,原来用的降压药拜新同也换成了缬沙坦钠片。
说实话,对此我有些自责,年下半年我对母亲的全部注意力都在于她心脑血管健康管理上,而却忽略了口罩全国放开后,年迈的父母也纷纷中招,除我之外,我认识的人都阳过了。
现在已经是年三月下旬,母亲高压、低压80、心率57左右,一直保持得相对稳定。
我是一名中医理疗师,而且对我母亲的病情症状非常熟识,所以才会亲自给母亲配中药茶饮拿出来分享,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病例。
葛仙堂陈皮姜枣茶姜汁姜糖驱寒生姜红糖姜汤老姜茶淘宝官方店¥68购买